2022年秋天,十八洞村獼猴桃基地又是一個豐收年,預計可收獲獼猴桃350噸左右。外界可能不太清楚的是,十八洞村的獼猴桃并不是長在村里的土地上,而是一塊飛地。
然而,恰恰是這塊飛地透露出精準脫貧的中國智慧。
十八洞村通過土地流轉建設的1000畝苗漢子獼猴桃示范基地。(資料圖)
按當地人的說法,十八洞村“十畝地一個平地都找不出來”“山都是那么陡”,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在十八洞村的土地上發展種植與養殖都沒有出路,往哪里走才是康莊大道?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村民施成富家門前空地上召開了座談會。全程陪同的葉紅專回憶說:“總書記不讓地方干部匯報,他拉著老百姓的手,自己提問,老百姓自己講。”
就是在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同時強調,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我們這山溝溝,人均耕地就0.83畝,怎么弄?想了差不多3個多月,最后想到了獼猴桃。”從阿聯酋迪拜打洋工回歸的時任村支書龍書伍回憶起這一產業的“來龍去脈”。
事實上,獼猴桃產業在當地是“特”而不“優”。這里不僅缺人才、缺技術、缺資金,還缺地。為了發展這一產業,村里頗費周折。
人才、技術不夠,遠赴武漢,從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引來專家團隊和先進的獼猴桃種植技術;
地不夠,探索出“飛地經濟”,在村外的道二鄉紫霞村“引外援地”——流轉1000多畝土地,建高標準獼猴桃基地;
錢不夠,與當地龍頭農業科技企業合作,共建果業有限公司。
“總書記來過,我們找上級財政也能獲得支持,但總書記叮囑,不能因為他來過而搞‘特殊’。后來村里想了個法子,扶貧款不直接發放貧困戶,集中參股苗漢子專業合作社。以后有了收成,大家每年都能吃分紅,獼猴桃樹就是我們的‘搖錢樹’。”龍書伍說。
在“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的發展理念下,十八洞村于2014年和花垣縣苗漢子野生蔬菜開發專業合作社成立“十八洞村苗漢子果業有限責任公司”,以股份合作扶貧的模式在湘西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流轉1000多畝土地,建成高標準獼猴桃基地,產生的效益按照股份給村民們進行分紅。
片片綠葉下,一顆顆青黃色獼猴桃綴滿枝頭,清新的果香。(圖源花垣縣融媒)
獼猴桃3年掛果。2017年開始分紅,村民人均獲紅利1000元,2018年人均1200元。2019年12月29日,十八洞村一年一度的獼猴桃產業收益金發放儀式上,936位村民總計收到118萬分紅,人均1600元。
時至2022年2月9日,在十八洞村的獼猴桃收益金發放儀式上,第一階段分紅資金預計達到52萬元,共有220多戶村民參與分紅。在收益金發放現場,村民們個個喜笑顏開,大家憑社員股金證領取收益金,有的村民領到了8000多元。
如今,獼猴桃已然化身為“金果果”,成為村民們一項長遠的致富產業,上千畝的獼猴桃基地向大山深處綿延而去,綠意盎然,風光無限。
來源: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團結報
編輯:黃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