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在這里他首次提出“精準扶貧”。
近十年過去,這個苗寨的人生活得怎么樣?2022年10月17日,記者走進十八洞村,實地感受了一番。
十八洞村金融扶貧服務站。
村里能見到郵局等便民設施
上午9時30分許,梨子寨的涼亭下,早起的苗家阿婆們悠閑地曬著太陽。一位賣涼粉的苗家阿婆收拾好自己的小攤。“妹子,來一碗涼粉不?”她熱情地吆喝著。
73歲的石拔三阿婆搬了把藤椅,坐在家門口,開啟上班模式。“旅游公司和石阿婆簽了合同,每個月1500元的工資,主要就是給前來參觀的游客介紹,還有配合拍照。”十八洞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石宇宇介紹,除此之外,石阿婆家每年還有村里的獼猴桃產業分紅。
如今的石阿婆學會了不少漢語,總是笑呵呵對前來的游客說謝謝、感謝關心、辛苦了。
石拔三阿婆坐在門口開啟“上班”模式。
十年前,石阿婆家是寨里貧困戶,靠種植農作物生活。“那時候沒什么收入,能吃飽就好了。”石阿婆說,當時家里地板是泥土,衛生條件差,家里唯一的電器就是一盞5瓦電燈。
現在石阿婆家可是大變樣了,電風扇、電視機、冰箱柜、洗衣機……相當齊全。“這臺電視機是近幾年換的,可以聯網看各種電視劇。”石阿婆說,她看得最多的是新聞聯播。
“今年冬天計劃做點臘肉。”石阿婆告訴記者,游客來她家,總喜歡帶點臘肉走。
石阿婆家的變化是十八洞村這些年“精準扶貧”的縮影。現在的十八洞村,石板路通到家門口,戶戶通了自來水,也實現了網絡全覆蓋。走在村里,還能見到自助銀行點、郵局、稅務申報點等便民服務設施。
這些便民設施的建設得益于村里產業的發展。黨的二十大代表、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介紹,現在村里產業很多,有旅游、山泉水、苗繡、臘肉、油茶等,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施金通舉例說:“以前村里只有幾臺破破爛爛的小車和拖拉機,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臺小車。過去我們的農村婦女在家大部分是干農活,現在她們開農家樂、做苗繡……”
“這些年我們引進國企、央企等所屬公司,參與十八洞村建設,加強產業合作,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施金通說。
村里的便民設施。
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選擇返鄉
隨著十八洞村的發展,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選擇返鄉工作。楊正邦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家門口辦起了民宿。
“旅游旺季的時候,平均一天要接待30桌客人,房間也排得滿滿的。”楊正邦說,游客們喜歡在他家感受苗寨風味的飯菜。
在楊正邦的民宿墻上,掛著一張習近平來十八洞村考察時拍的照片。照片中有一個被大人抱著的小女孩,正是楊正邦的大女兒。
“她今年上初三了,準備考高中了。成績很好,沒讓我操心過。”說起大女兒,楊正邦很感激,在家門口工作,也讓他多了許多時間陪伴孩子。
楊正邦在自家民宿休憩。
“幸福人家”是村民楊東仕家門口的標語。楊東仕是一名退休教師,他的愛人也是土生土長的苗家人。
“以前我們總是要等到五天一次趕集去賣酒,不僅費力,還賺不了多少錢。現在我們就在家門口賣,不少游客來家里吃飯都喜歡喝我們家的酒。去年還花了5萬塊錢,重新裝修了一下家里。”楊東仕說,這些年十八洞村變化很大,除了生活條件變好了,村民的思想也進步不少。
“剛開始扶貧工作組入駐村里時,村民們會去要錢或者等分錢,等、靠、要,不會自己動手。”楊東仕說,這些年來,經過扶貧工作組的思想教育,村民們也有了不少改觀,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奮斗來的。
“我們家一直是4個星。”楊東仕介紹,每隔一段時間,全村都要投票給各家各戶進行星級評定,以此激勵村民。
十八洞村村景。
作為中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記者了解到,十年來,湖南像“十八洞”一樣的貧困村都已成功擺脫貧困,拔掉窮根。截至2020年底,全省682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92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來源:瀟湘晨報
作者:王茶茶 楊旭
編輯:陳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