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8日,湖南湘西,航拍十八洞村山鄉風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綿延的武陵山脈橫亙湖南西北部,猶如一個弓起的巨大脊背。在組成這個脊背的高山峽谷之間,散落著星星點點的村落,十八洞村正是其中之一。
十八洞村由梨子寨、竹子寨、飛蟲寨、當戎寨組成,距離花垣縣城34公里,距離吉首38公里。
近年來,十八洞村原樣保護、修舊如舊,人居環境煥然一新,致富產業紛至沓來,古村、古景、古技在保護中傳承創新,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2016年,十八洞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苗寨風情 活態呈現
十八洞村雨水多,云霧多,空氣潮濕,村寨內建筑均依山而建,靠山取材。苗鄉多為吊腳樓,但村中所在的區域小臺地較多,因此建筑多為“一”字形穿斗式木結構。“一”字形青瓦房主要包括三柱四掛、五柱六掛、五柱七掛、五柱八掛、五柱九掛等,多為橫開三間,也有多間連開的。房屋多以木或竹作為墻面,蓋手工小青瓦,建筑底部壘石以防水,屋前多用青石板砌成用于休息和晾曬谷物的坪場,也有部分為水泥地面。
2020年11月8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民居。(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村民石拔三的房子,屬于苗寨房屋的典型布局。穿過坪場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寬敞的堂屋。堂屋的左側,則是一個火塘。火塘是苗族農家做飯用餐、烤火取暖及休息閑聊的常用之所。除婚喪喜慶宴客用灶之外,常年炊事多在火塘進行?!斑^去,我們通常在火塘煨紅薯、煨玉米。如今生活好了,臘魚臘肉敞開吃也吃不完。”石拔三說。
十八洞村的苗寨文化也有獨到之處。村中有苗族古歌、苗族趕秋、苗醫藥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還有苗戲、接龍舞等省級非遺項目。過苗年、趕秋、四月八等苗族傳統節會在這里依然具有生命力。
花垣縣的“苗族趕秋”,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若是在立秋時節來到十八洞村,可以看到規模宏大的趕秋盛況。
趕秋是一個集體的盛會,首先需要一個足夠大的“秋場”。在十八洞村,秋場就是村中開闊地的一塊坪場。趕秋那天,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會早早來到這里,等待節日的開場。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沿著山坡的梯田依次站立,將秋場圍繞得層層疊疊。
隨著上百面紅艷艷的苗鼓敲響,趕秋活動正式開始,穿著盛裝的苗族女性隨著鼓點載歌載舞。緊接著,由趕秋儀式主持人——“巴代”手持綹巾,身穿紅色長袍,開始表演。整個儀式需要經過迎秋、祭秋、趕秋三大環節。除了流程嚴謹的儀式,趕秋活動上還有八人秋千、苗歌等表演。
如今,十八洞村的各個村寨,已經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坐落在群山環繞之中的竹子寨,竹籬小道通往各家各戶,竹子元素特色隨處可見;而當戎寨的民居則主要依山就勢而建,青石板街巷、吊腳樓是這里的亮點。
傳統民居 現代治理
近年來,十八洞村全村237戶民居風貌進行了改造,功能得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已實現現代化,但傳統民居和傳統格局依然隨處可見。
2019年5月7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村貌。(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十八洞村4個村寨均為保存完好的苗家傳統村落,全村有90%以上建筑為傳統苗家民居,百年以上的古建筑約占10%。苗寨的傳統風貌,不僅沒有因為經濟的發展而被破壞,反而因為合理的規劃布局,更加凸顯。
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說,前些年,也有一些村民將自己的老房整修成了“洋房”。2018年,十八洞村從外部引進規劃設計團隊,對全村自然資源、歷史人文、基礎設施現狀,進行了“地毯式”摸排,并以此為基礎,編制實施精準規劃,建立湖南省首個駐村規劃師制度,形成一套精準規劃模式。在改造中,采用當地常用的技術、材料、工藝,依山就勢、就地取材,讓建筑物與周邊山水田園融為一體、面貌一新。
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十八洞村近年來推行了互助“五興”的基層治理模式。全村組建了41個互助“五興”組,每個互助組由5戶村民組成,由黨員擔任組長,從“學習互助興思想、生產互助興產業、鄉風互助興文明、鄰里互助興和諧、綠色互助興家園”5個方面建立互幫互助關系。
村民龍先蘭正是受益于這樣的幫扶機制。在“五興”組“扶貧先扶志”的影響下,他成為村里的養蜂能手,不僅自己生活小康,娶了媳婦,有了女兒,還帶動了村里更多貧困戶脫貧。如果問起龍先蘭女兒的名字,他一定會自豪地告訴大家,女兒叫龍思恩?!跋M⒆娱L大后能多學知識,建設好家鄉?!?龍先蘭說。
2018年11月3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三棒鼓藝人正在說唱精準扶貧帶來的可喜變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十八洞村每一戶人家的生活,都被精準扶貧深刻地改變了。
近年來,每年都有超過20萬游客慕名前來,開啟感悟之旅。此外,十八洞村還規劃了“‘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精準脫貧之路”展覽。古樸且有苗族裝飾特色的展廳占地200多平方米,于2018年10月底建成開放。展廳以“精準扶貧”為主題,以新老照片對比、視頻滾動播放及駐村扶貧工作隊與村民代表現場講解等形式,展示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取得的豐碩成果。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孫超
編輯:黃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