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園村風貌。
麥子園村的柑橘園。
初春時節漫步麥子園村,細聽鳥語,淺聞花香,放眼望去,村道整潔干凈,房屋錯落有致。越來越多在外發展的青年回到了心中的“家山”,為麥子園村的振興注入新動力。
外人很難想到,多年前,這里還是個道路坑洼、村民窮困的小村子。麥子園村實現了巨變,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全體村民的努力深耕。
陽春三月,永州市冷水灘區牛角壩鎮麥子園村,水泥馬路干凈整潔,村民新建的院子明亮大氣,墻上的彩繪記錄著鄉間純樸的快樂,與路邊郁郁蔥蔥的大樹、金燦燦的油菜花融為一體。
2015年,周長友應時任牛角壩鎮黨委書記王付榮之邀,回到家鄉,擔任麥子園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八年時間,麥子園村的馬路修起來了,破舊老宅變成嶄新的公共活動空間,山坡上種起柑橘園,田里開辟出魚塘,村里建起了食品車間。
“越來越好了!”走在麥子園村,隨處可聽到老百姓這樣感慨。這個充滿活力的村莊正穩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村民患病,村干部幫忙解決醫療費
記者見到63歲的唐庚春時,她隨身帶著一把掃帚,采訪前,她習慣性地拿著手中的掃帚掃開了地上的落葉。“這是我們村里的保潔員。”麥子園村婦聯主席唐秀平向記者介紹。
目前,唐庚春和丈夫輪替在村里做保潔員,每個月夫妻倆可以獲得630元的補助,因為負責清掃的面積不大,閑暇時她還能賣一些家中種植的蔬菜補貼家用。唐庚春對待工作十分認真,她笑著說:“村干部對我們關心,我們要把衛生搞好一點。”
在麥子園村,以村支書周長友為代表的村干部深得民心。不少村民表示,周長友經常在村里走訪,幫助大家解決生活難題。村民杜秋云告訴記者,周長友不但修好了曾經的“泥巴路”,自家兒媳婦此前生病,周長友還帶頭捐款數千元,和村干部一起幫忙解決醫療費問題。
村干部和村民的互相信任形成了良性循環,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之下,不但道路等基礎設施煥然一新,麥子園村還先后獲得省級文明村、市級美麗鄉村、“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榮譽,獎牌掛滿了村委會的白墻。
反哺家鄉,兩間工廠帶動村民就業
麥子園村有一家泡菜廠,上千只泡菜壇子在車間里擺放得整整齊齊;泡菜廠不遠處,還有一個專做預制菜的工廠正在加足馬力生產。兩個食品廠在麥子園村相鄰而立,負責人是同一個——在麥子園村土生土長的村民何芝穩。
“我們一年的營業額在800萬元左右。”何芝穩告訴記者,早年他外出務工,在外打拼幾年后回鄉創業。“想在家里做點事,所以才回來的。這個是為我們餐飲公司服務的中央廚房。”何芝穩向記者介紹公司環境時說。
何芝穩大量聘請村民,還請了一些有輕微殘障的村民來工作,他說:“我們本來就是想帶動附近的老百姓一起做點事情,我以前家里經濟條件也不好,后來在外面餐飲行業打工賺了些錢就回來創業,還是要感謝黨的好政策給我的支持。”
在預制菜廠車間的切菜工潘秋英有輕微視力殘疾,她告訴記者:“我在這里做事有一年了,每天100元,3000元一個月。我覺得在這里工作很好,工資高,家里也很近,每天5點下班后,還能喂喂雞,做點自己的事情。”據了解,何芝穩的兩個食品廠帶動了村內近50人就業,每年產生數十萬元的經濟收益。此外,為發展強村產業,麥子園村黨支部開展“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20余名在外發展的青年回村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農旅融合,麥子園村的下一個目標
麥子園村農機基礎良好。據周長友介紹,麥子園村有流轉土地1810畝,“莫科特”橘子1250畝、油茶300畝、金槐260畝、水產養殖200畝等。去年麥子園村新開辟的桃園掛了果,唐秀平說:“我們桃園生產的桃子品質很好,今年會投入市場,產生新的經濟效益。”
此次周長友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到北京參會,帶去了關于高質高效發展油茶產業全力保障國家糧油安全的建議,他建議推進油茶高標準全產業鏈試點示范基地建設。周長友說,永州是油茶重點產區,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組織實施好試點工作;建議加大對油茶產業的財政補貼和金融支持,在品牌宣傳、加工工藝、精深加工等環節給予重點扶持,著力推進“湖南油茶”“永州油茶”等區域性公用品牌建設。
在村內一個兩百余畝的柑橘園里,記者看到山坡上種滿了臍橙、沃柑、砂糖桔等果樹,站在園中高高的水塔上,清風吹拂,分外愜意,麥子園村的風貌令人難忘。周長友表示,后續麥子園村將重點打造鄉村旅游和民宿等產業,在池子嶺打造網紅景點“情人坡”,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時豐富產業業態,吸引更多人才回來建設家鄉。
來源:瀟湘晨報
作者:王麗姣
編輯: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