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鳳凰縣筸子坪鎮堅持以黨建促鄉村振興為抓手,科學籌劃,精心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奮力促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
黨建+產業,筑牢鄉村振興之“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該鎮因地制宜探索“黨建+產業”發展新路子,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多點發力,切實抓好特色產業。以“抓好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群眾”的目標為指引,立足資源和市場,依靠大棚栽植、靶向育種、生物育種、立體種養殖技術,因地制宜推進“一特兩帶三基地”建設。
今年以來,該鎮發展種植特色產業羊肚菌80余畝,在關注市場的同時,通過飛地、技術入股方式不斷擴大產能,年產值超過380萬元;探索跨村聯產途徑,建成1200畝沿河專業蔬菜種植產業帶、2200畝新型油茶種植帶。聚焦優勢產業,建成700畝拉務雪茶基地、100畝“龍蝦+蓮藕”立體種養基地、忙略村林下養雞基地,年出產“生態跑步雞”20萬羽。通過筑牢產業根基,有效帶動全鎮超過1500戶群眾增收致富。
黨建+人才,凝聚鄉村振興之“力”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動力。該鎮通過深化推廣“黨支部+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組織模式,實現20名黨支部書記和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法人“一肩挑”,通過“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充分實現“人員精簡、發展有方”的成效,確保產業發展有底氣、產業實施有動力。
同時,該鎮積極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雙培養”機制,培育了11名政治素質好、善管理、有一技之長的優秀人才,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強筋壯骨。2023年,筸子坪鎮各村集體經濟收入規模超過10萬元。此外,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將其作為高質量發展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推手,引導2名優秀人才返鄉創業,不斷提高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率,帶動群眾就業增收,實現家門口就業。吸引了湖南中順、鳳凰縣鑫盛閣家具、燕宏塑料包裝等公司落戶該鎮,有效帶動該鎮居民90余人長期就業。
黨建+文化,鑄就鄉村振興之“魂”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該鎮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文化鑄魂,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功能,將日常工作與政策宣傳、氛圍營造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村村響、微信群、橫幅、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等多渠道、多形式宣傳移風易俗,培育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風,引導廣大群眾明禮知恥、崇德向善,以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各村共開展各類宣傳180次,通過文化建設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同時,該鎮各村還成立紅白理事會、村民自治委員會,廣泛聽取采納黨員、致富能人、婦女代表、駐村工作隊等多方意見,極大地激發了群眾踴躍參與鄉村治理建言獻策的積極性。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推廣“好媳婦、好婆婆”評選、“積分制”等,充分發揮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示范效應,強化典型宣傳,提高群眾文化素養。
黨建+生態,塑造鄉村振興之“形”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該鎮積極探索“黨建+生態”發展模式,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工作為重點,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加強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等措施,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高群眾生活品質。
同時,堅持“支部帶動、黨員先動、黨群聯動”原則,村黨支部組織落實,通過成立黨員志愿隊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功能,號召鼓勵群眾參與,常態化清理庭院、田園和坑塘垃圾。通過建立人居環境治理長效機制,完善村規民約,落實清潔“門前三包”制度,提倡“小家”帶“大家”的理念,樹立主動參與的意識,實現生態宜居“長效化”。
黨建+組織,鞏固鄉村振興之“本”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該鎮不斷夯實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著力培養村“兩委”干部。以村“兩委”集中換屆為契機,切實優化村“兩委”班子結構。堅持選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有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帶動的產業發展帶頭人,注重把能力強、素質高、有文化的優秀人才吸納到村“兩委”隊伍中來,提高村“兩委”干部的領導力、執行力和戰斗力。
同時,深入推進“三長”制,延伸村級黨組織觸角,全鎮組織各村從熱心公益、樂于服務的黨員、鄉賢、能人中共推選出494人擔任鄰長、85人擔任組長、100人擔任片長,實現了聯系服務全覆蓋。通過建立“發現、反映、解決、反饋”問題閉環機制,進一步健全村以下組織體系、暢通上傳下達渠道,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米”,讓群眾訴求的“呼聲”變成對基層治理的“掌聲”。
來源:團結報
編輯: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