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全景圖。張術杰 攝
村里的婦女高興地學習繡制“十八洞村”苗繡文創產品。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立亮 攝
品嘗苗家酸魚、體驗苗族刺繡、觀看民族特色濃郁的舞龍舞獅表演……中秋、國慶假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梨子、竹子、飛蟲、當戎4個自然寨游人如織。
今年8月中旬,省委主要領導進村調研鄉村振興工作,提出“要自覺扛起精準扶貧首倡地的政治責任,緊緊圍繞共同富裕和協調發展,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全體村民都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
“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好!”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說。
走進大山,看看十八洞村是如何破解均衡發展難題的。
新氣象:人人都是新時代的主角
10月6日傍晚時分,十八洞村飛蟲寨籃球場鼓聲陣陣,多位苗家阿姐在此練習苗鼓。
“大伙只要有空,都會到這里集合練習。村里活動多,我們爭取人人都能上場!”練鼓人群中的張建英,是嫁到十八洞村的媳婦。她的婆婆是村里苗繡合作社負責人石順蓮。
“沈曉明書記到村里考察當天,到了我們苗繡工坊。他鼓勵4個寨子共同奮斗,共‘繡’美好藍圖。最近大家都干勁十足!”張建英興奮地對記者說。
竹子寨村民龍先蘭和妻子吳滿金,在花香四溢的蜂場里,對著蜂巢輕輕一割,金燦燦的蜂蜜源源不斷地流出,兩口子笑得合不攏嘴。曾經有名的“醉漢”“懶漢”龍先蘭,如今成了養蜂產業帶頭人,帶領村民用勤勞的雙手釀造甜蜜生活。
來到當戎寨,村民龍紹剛、石珍艷熱情地邀請記者到家中做客。屋內干凈整潔,“福”字掛件旁,懸掛著習近平總書記與十八洞村村民親切交流的照片。龍紹剛在村里的合作社工作,妻子石珍艷在停車場附近的免費攤位銷售農副產品。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十八洞村后,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造房屋、修路通網,就業機會增多,收入增加,一天比一天有盼頭。”龍紹剛的大女兒已大學畢業,目前在深圳從事室內設計工作。“年輕人有知識、有文化,才能更好地回報社會。”龍紹剛自豪地說。
十八洞小學被改造得整潔明亮,建成了食堂、現代化網絡聯校教室等,藏書3000余冊。前不久,村里為14名準大學生頒發獎學金2.4萬元。10年前,全村只有6名大學生,如今每年都有10多名學生考上大學。
晚上8時許,記者走進梨子寨。58歲的龍金娣,正在屋場拾掇晾曬的紅辣椒。8月18日,湘西邊城機場正式通航,她是首趟直飛北京的乘客。“從我們村到機場不過半小時路程,做夢也沒想過自己能從‘家門口’飛到北京!”她激動地感慨。
矮寨大橋通車,張吉懷高鐵通車,湘西邊城機場通航,高速、高鐵到高飛,交通條件的改善,給十八洞村帶來嶄新的發展機遇,村里的農特產品走出大山,游客接連不斷走進苗寨。十八洞村正不斷向全國、全世界傳遞好聲音,講述好故事。
新成就:綠水青山成就金山銀山
十八洞村地處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區,地形以山林、峽谷、溶洞為主,平均海拔700米。漫步于“云霧中的苗寨”,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苗歌高亢悠揚,苗鼓鏗鏘激昂,苗繡栩栩如生,保存完好的傳統古村寨、特色古民居,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靜謐祥和中透露出勃勃生機。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
十八洞村擁有生動鮮活的“紅色教材”,絕佳的生態優勢與文化優勢,如何將此轉化為產業優勢?
每年來到十八洞村的研學團隊數不勝數。近日,湖南錦華國際旅行社IE國際教育負責人,來到十八洞村踩線、商討研學課程,并進行現場簽約。“讓游客‘更深入地游’,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湖南花垣十八洞文化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營銷負責人高張華說,“預計將有1萬名學生分批次來這里,開展3天2晚的研學,吃、住、學皆在十八洞村,重走總書記考察路線、聆聽扶貧故事,參與非遺苗繡、木工等實踐。”
為了與旅游項目同步升級,十八洞村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旅游大通道、游客中心、精準扶貧展覽館等陸續建成。
截至目前,十八洞村共有生態停車場5個,可容納60輛大型客車、400余輛小轎車;景區最大承載量為5000人,瞬時接待能力近2000人。
深山苗寨蝶變為國家5A級景區,村民們搖身一變成為企業法人、網絡主播、農家樂業主、農民講解員等,398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紅色旅游蒸蒸日上,綠色生態產業蓬勃發展。十八洞村著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鄉村游、獼猴桃、勞務輸出、山泉水等“旅游+”產業體系。
坐落于懸崖之上的地球倉·移動智能生態酒店,獨特的觀景視角,村落風光盡收眼底。今年暑期,懸崖酒店訂單爆滿,一房難求。
獼猴桃基地迎來大豐收,飽滿多汁的黃心獼猴桃掛滿枝頭,陸續采摘銷售。2014年,十八洞村采取“飛地經濟”模式,全體村民與企業合股成立公司,異地流轉1000余畝土地發展獼猴桃產業,持續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甘洌純凈的山泉水,成為村民的幸福源泉。在山泉水廠,一條全自動生產線每小時可生產約1萬瓶水,每年為村集體創收60萬元左右。
依托山高林密、云霧繚繞等自然條件,十八洞村大力發展黃金茶、靈芝等特色產業,引進前沿科技、高端加工設備,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
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曾經的深度貧困村早已脫貧摘帽,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村集體經濟也從過去的空白,增長至年收入380萬元。十八洞村真正以綠水青山成就了金山銀山。
新期冀:齊頭并進奔向共同富裕
十八洞村產業發展欣欣向榮,但4個寨子間的不均衡發展成了新的難題。
梨子寨長期占有最大的游客量。為了將“蛋糕”分勻,十八洞村精心規劃、統籌布局。
田園綜合體,選址當戎寨。記者看到,一棟頗具民族特色的連體樓房主體已完工,上百名施工人員正在緊鑼密鼓進行室內裝飾和外圍平整。
這個深山里的項目,集現代農業、文化旅游、餐飲住宿、教育培訓、會議會展等功能于一體,“十八洞鄉村振興學院”“十八洞黨校”掛牌于此。
“項目建成后,年均可接待黨員干部培訓5萬人次和青少年研學20萬人次。”十八洞村駐村第一書記龍科介紹,選址于此能將南北苗寨聯動起來,讓梨子寨游客分流,大大增強全村的綜合承載能力。
飛蟲寨的苗繡工坊里,繡娘們巧手生“花”,精美別致的苗繡服裝、團扇、首飾等,讓人愛不釋手。在綜合日間照料中心、文化廣場項目工地,塔吊高聳、機器轟鳴,正加緊施工。寬敞的大舞臺、愜意的休閑長廊、功能齊全的活動室將在此誕生。
“以后不用大老遠跑去村部,在家門口就可以打苗鼓、舉辦篝火晚會,寨子里有了散步休閑的好去處。廣場上增設的體驗項目,還能吸引游客留在我們飛蟲寨。”村民張建英對正在建設中的文化廣場充滿期待。
為了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十八洞村在竹子寨開發了蠟染、釀酒、農耕文化等項目。今年6月正式開業的“蠟染世家”非遺體驗館,大批游客慕名而來,千年非遺在指間煥發光彩。竹子寨古法釀酒體驗中心,正進行原址重修。“在雅致的小木屋里,伴著清風,親身參與釀酒全過程,沉浸在馥郁的酒香里,一定別有韻味。”龍科說。
為方便游客參觀和村民步行,村里修繕了石板古驛道。游客行走在石板道上,在斑駁的竹葉下小憩,細品古樸整潔的十八洞村新貌,將目光延伸向灑滿陽光的未來。
如今的十八洞村,4個寨子齊頭并進,全體村民攜手奔向共同富裕,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記者手記】
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
李寒露
以鄉村振興為抓手實施城鄉區域均衡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正確處理好“點”和“面”、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讓所有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避免因資源配置不均衡產生新的不公平現象是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必然要求。
過去的十年,十八洞村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經驗,奮力推動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并走在前列。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十八洞村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千方百計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4個寨子的村民攜手共繡美好藍圖。其實踐經驗,為花垣縣、湘西州甚至全省在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領域提供了范本,更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傳遞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張頤佳 李寒露 黃馨怡 張欽
編輯: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