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檔案
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是精準扶貧的首倡地,是一個純苗族聚居村。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十八洞村時,首次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只用了3年多時間就實現了脫貧。
如今的十八洞村不僅是精準扶貧樣板村,也由之前的貧困村、產業空心村蝶變成今天的小康村、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到202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達20167元。
村名十八洞,這里的山路十八彎。山路的盡頭是梨子寨,入寨的第一戶是石爬專家。
三月的桃花開得正艷。72歲的老人坐在自家門前,瞇著眼看路上人來人往。
石爬專說,以前走在路上,大家唱的是“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頭多;不通公路水和電,手捧金碗莫奈何”。現在走在寬敞的大道上,大家唱的是“苗家住在金銀窩,青山綠水資源多;通水通電又通路,個個過上好生活”。
十八洞村梨子寨全景。
曾經的十八洞村,是湘西大山深處一個偏僻的深度貧困村,2013年人均年收入僅1668元。村里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家種田,就算到了春耕時節,寨里也是冷冷清清。這樣一個窮寨子,何以脫貧?
然而,這樣的狀況在幾年間得到根本改變。寬敞的新路、雅致的木樓,水廠、果園、民宿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更重要的是,“后生們回來了,游客也來了”。石爬專說:“這些年村里的變化比以前幾十年都大。”
這樣的變化來自“精準扶貧”四個字。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湘西考察。在十八洞村與村民座談時,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
“精準扶貧”這四個字所綻放出的光芒,照亮的不僅是十八洞村和延綿的武陵山區。中國大地上,成千上萬個“十八洞村”的命運得到根本性改變,無數普通人的“小確幸”匯成時代的“大幸福”。
現在的十八洞村,幸福的味道就在那腳下的路上和飄揚的歌里。
出山的路
石爬專是十八洞村的名人,大家都叫她“大姐”。因為那一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她家,家里窮到沒電視的她不認識總書記,而總書記握住她的手詢問年紀,親切地說:“你是大姐。”
“不認識”是因為窮而閉塞。那時的十八洞村,盡管有著張家界般的美景,出路卻為群山所阻。山貨出不去,游客進不來。村里很多老人和石爬專一樣,家里沒有電視,不會讀寫,更沒走出過大山。
現在的石爬專早已見過大世面。她是十八洞村旅游的“形象大使”,不僅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還多次去北京觀展、參加演出。
石爬專(左一)與鄰居們展示村里的獼猴桃。
“飛機、高鐵,都坐過”,石爬專手指門前的路說:“順著這條路出去,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到最近的高鐵站吉首東站,去長沙只要兩個半小時的車程。年內將通航的湘西邊城機場,距十八洞村也只有半小時車程。”
去年開通的張吉懷高鐵,有一列以“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景區冠名的G6427次列車,源源不斷將游客送到十八洞村所在的景區。
十八洞村地處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交通打開山門,到處就是金窩窩”,十八洞村村支書施金通發自內心地自豪,高速、高鐵和即將通航的機場,讓十八洞村“無縫連接”山外的廣闊天地。
當然,誰家的好事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美好生活還靠自己奮斗。村里通往外面的路就修了二十年,一開始還是靠“攤派到戶”。
2001年起,老支書楊五玉帶著大家修路,把任務“攤派”到每戶,每家修五米或十米。村民用鋤頭和鋼釬在山坡上一點點鑿出路來,花了近三年的時間才修通通向村口的兩公里砂石路。
從此,梨子寨的村民能坐車出門了。原來從梨子寨步行到村口走走歇歇要半個上午,路通了坐車只要十五分鐘。
2009年,在專項資金支持下,這條路進行水泥硬化;2013年后,出山路又拓寬到6米,改造成平坦的雙車道柏油馬路;2016年,全長4.8公里的進村公路正式通車;2018年,以這條路和其他村組道路為基礎,連接村里4個寨子的十八洞旅游環線景觀步道基本完工,村民說“這是咱們的十八洞環線”……
從土公路到“十八洞環線”,十八洞出山的路如同有了生命,在青山綠水間生長、壯大,成為苗寨發展最直觀的體現。路通了,村民的日子好起來了。鄉親們有的開農家樂,有的賣苗繡、土特產,十八洞村憑著自身旅游資源,走上了奔向小康的大道。
十八洞村進村公路。
拓寬幸福的路,迎游客進村,助山貨出山,十八洞村的發展是一場溫暖的雙向奔赴。
“這幾年十八洞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施金通說,“最重要的是大家的精神氣上來了,種獼猴桃、養蜜蜂、開農家樂、辦苗繡合作社……人人身上有使不完的勁。”
村里最大的變化,其實在人心。脫貧致富從“你們的事”變成了村民“咱們的事”。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隊駐村開展工作后,十八洞村村民“歃血為盟”:但凡村里的公益事業建設,占地五分以內,村民都無條件支持,不計補償。十八洞村第一份搞建設不要占地補償的“公益發展契約書”就此出爐。
曾因電線桿要架在自家田里就大鬧村部的施六金,修建停車場時主動無償讓出1畝多地。曾闖進會場嚷著“要飯吃、要老婆”的“酒鬼”龍先蘭,不僅靠養蜂脫貧,還成立了養蜂合作社,帶動左鄰右舍養蜂。他娶了媳婦,生了女兒特意取名叫“思恩”。曾趕回家以為可以等著分錢的龍建,憑借炒得一手好菜當上了村辦思源餐廳的大廚……
歸來的歌
在十八洞村,什么是幸福?村民們常會唱起一句自編的苗歌:“魚兒回來了,鳥兒回來了,蟲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回來了,外面的人來了”。
其實十八洞村山清水秀,飛鳥蟲魚從未離開。但因為窮,曾經全村“青壯打工去,收禾童與叟”。
原村支書龍書伍也曾帶著老婆外出打工。他說,自己是“為一個包子出走,為一個希望回來”。
“一個包子”是說以前實在太窮,自家的孩子連包子都沒吃過幾次。2000年,龍書伍在廈門當保安,早餐食堂提供肉包子。他老婆隆韶英吃了一口就哭了:“兒子應該會非常喜歡吃,但是他留在十八洞,吃不到這個肉包子。”
十幾年辛苦打拼,龍書伍憑著一雙手,慢慢熬出了頭。然而在2010年,家中發生的一件事,讓龍書伍第一次萌生了回家的念頭。
“那年讀初三的兒子輟學了,我想如果村里能夠發展得好一點,我們在身邊管著,兒子應該不會輟學。”對于兒子輟學一事,龍書伍好幾年沒能釋懷。看到村里有了發展的希望,他說服妻子,一同辭工回到了十八洞村。
每年過年,外出打工回來的后生們發現村里的變化越來越大。“進村的路、寨里的樓……村里越來越熱鬧。”梨子寨村民楊正邦說,更重要的是鄉親們眼里有了光,越來越精神。
2019年過完年,寧波移動的巡線工楊正邦正式辭職,回村開起農家樂,成了老板兼大廚。放下電工鉗,拿起炒菜勺,楊正邦覺得是個正確的決定。
目前的收入其實不比打工多,但能照顧家人,更看得到未來的希望。楊正邦指著堂屋的墻,墻上密密麻麻都是女兒楊詩琴和兒子楊詩濤的獎狀。女兒楊詩琴,就是當年總書記在村里與村民座談時,旁邊那個穿紅衣的小女孩。
現在,楊詩琴在花垣縣城的邊城中學讀書,成績優異,從不讓楊正邦操心。“村口坐公交就能到縣城,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很方便。”楊正邦說,“村里發展勢頭這么好,當然是回家更好。”
希望是一道光,被這道光芒吸引回來的施進蘭當過村委會主任,還兼職當起村里第一批導游。2017年換屆后,他又主動請纓,擔任了村里的旅游公司經理。公司成立當年,全村共接待游客6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0余萬元,鄉村旅游已成為十八洞村最大的富民產業。
剛開始收入并不高,比不上在外打工,施進蘭說得坦率,但能在家門口做成“一份事業”,比什么都好。
2021年,十八洞村多了十幾種新職業。村里的旅游公司招了62人,山泉水廠招了18人,酒店招了4人,苗繡合作社讓54名婦女在家門口上班,還有15家農家樂……全村486名勞動力,303人在本村就業。
一起向未來
說到未來,施進蘭指向村口處,他的兒子施康正和伙伴們在村口工作。施康是村里的團支書,為了運營村里的公眾號正在拍視頻。
施康是村里的“歸二代”,大學畢業后,他先在外打工,后回到家鄉,成為村里的大學生村官和一名自媒體創業者。學動漫設計的施康會拍照、剪視頻、玩抖音,曾經和同樣回鄉的村里的第一個碩士施志春、浙江音樂學院畢業的施林嬌組成一個新媒體團隊—“三小施”團隊,一起做視頻直播。再后來,他約上其他的返鄉青年,注冊“十八洞村返鄉人”抖音號,試水電商產業,幫鄉親們打造一個“網上的十八洞”。
“十八洞村返鄉人”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以屋場會的形式,向村民推廣網絡銷售運作模式,讓農產品搭上新時代互聯網“快車”,助推農戶致富。
另一位回到苗寨的年輕人叫蒲力濤,他是鄰村馬鞍村人,現在是十八洞小學的校長,小學在臨近的排谷美小學就讀。他眼中苗寨的希望就在這些村小里:“看看孩子們,他們能和城里的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同一條起跑線”不只是用同樣的課本,而是同樣地全面發展。“現在他們也有營養配餐和純凈水,也有電話手表和興趣小組。”蒲力濤說,“更大的變化是‘網絡聯校’,苗寨的孩子可以和北京、長沙、吉首的學生‘同上一堂課’。學生家里還裝了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其中教育頻道和學校教材同步,孩子們在家也可以隨時學習。”
就在去年,十八洞小學的孩子們還赴京參加了央視“六一”晚會,齊唱《春天在哪里》。摸著女兒蒲琳萱的頭,蒲力濤想起了自己當年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的往事,說:“他們是不一樣的后浪。”
時代之變,改變的不只是中青年和少兒。老支書石順蓮2014年卸任后,又“再就業”了。她騰出自家的房屋,帶著村里的“苗外婆”們成立苗繡合作社,專研苗繡和手工藝品。
收入就是尊嚴。曾經的苗寨,最難賺到錢的就是這群大齡農婦,她們家務事多,不方便去打工,不敢去創業,種田的話體力又跟不上,兜里沒錢底氣不足。為了給“苗外婆”和留守婦女們找個事做,并且賺錢理家兩不誤,石順蓮就想到了苗繡。
“我們一共有54個繡娘, 8個是非遺傳承人,與全國4家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長期供貨。一般人均每個月可以賺個一兩千塊錢,碰到有大訂單的時候,手腳快的可以拿到三四千。現在,我們的苗繡已 經成為高鐵訂購的商務禮品,走向‘一帶一路’。”
石順蓮身旁,梨子寨的龍拔二正端著繡繃,繡著一塊一尺長短的報春鳥圖樣。“閑了就繡,多一份收入。”龍拔二和女兒楊珍壽都繡得一手好苗繡,繡出的吉祥圖樣被鑲嵌在苗服、披巾、抱枕甚至電腦包上,在村里的旅游商店和網店里熱銷。
不怕年紀大,找到自己能做的事就是幸福。放下繡針抬起眼,石順蓮認真地說:“我們‘苗外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又是一年春,梨花綴滿枝。從“精準扶貧首倡地”到“鄉村振興示范村”,村民安居樂業的心更穩了,苗族村寨里的傳統更受重視 了。日子越過越紅火的十八洞村村民,正追求更美好幸福的生活。
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十八洞村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 2021年,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達20167元,原計劃到2025年實現的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目標也提前達成。
“原先想得還是保守了一點。”十八洞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田曉說,“這幾年來十八洞村完善基礎設施,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回鄉、更多游客進村。”
十八洞村的面貌在不斷更新,村子的規劃也越來越新。 2021年,十八洞村又再次調整了規劃,從“鄉村規劃”升級為“鄉村振興規劃”。在規劃中,十八洞村有了更長遠的打算:在外打工和讀書的年輕人紛紛回來,因此分戶建房的問題亟須解決;建立田園綜合體,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和村寨功能空間,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十八洞村主導產業文化旅游的業態規劃也要更細更全面。
田曉說:“對著每一個進村的客人,我們都會告訴他:下次來,你會看到更美好的十八洞。”
總策劃:賀弘聯 王冠華
執行策劃、統籌:陳海波 周逸峰 陜振萍 曾小穎
作者:曾小穎
責編:曾小穎
編輯:曾小穎
校讀:范鐵軍
來源:時刻新聞
作者:曾小穎
編輯:姜姿
本文為中國·十八洞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bdshengshi.com/content/646656/63/1218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