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李兵 通訊員 傅海清 報道
“五一”“十一”期間,鳳凰縣委兩新黨工委組織兩新黨員志愿者400余人次開展護航旅游志愿服務行動,通過站動結合的方式,讓志愿紅在鳳凰古城流動起來,保障旅游市場井然有序、安全有序;高考期間,招募“兩新”組織高考“愛心送考”志愿者64人,私家車40余臺參與本次愛心送考,為高考保駕護航……
“小善漸而大德生”,志愿服務凝聚愛心點滴,匯聚精神力量,充滿溫度和感染力。
為游客答疑解惑。
鳳凰縣委社會工作部將志愿服務作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推動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強化黨建引領,不斷探索"志愿服務+”模式,扎實推動志愿服務提檔升級,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一股志愿服務的新風正吹拂著這片土地,溫暖著每一個角落。
黨建引領“志愿紅”激活服務新動能
志愿服務品牌活動不只是奉獻愛心,更是要讓廣大民眾通過志愿服務感受到黨委政府和社會的溫暖。
傳遞黨委政府和社會的溫暖,離不開黨建引領作用的發揮。在鳳凰縣,黨建引領一直是推動志愿服務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游客提供免費咨詢服務。
縣委社會工作部創新“黨建+志愿服務”模式,整合資源,有效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新就業群體慰問隊、環境衛生整治隊、醫療義診服務隊三支專業化服務隊……組織12家“兩企三新”黨組織成立專業化服務隊,通過"微心愿清單"精準對接需求,已為63名新就業群體解決實際困難。
“積微小、聚眾力、行大愛”,不斷豐富‘黨建+公益’系列活動,進一步營造‘黨員示范、人人參與、共筑新風’的濃厚公益氛圍。
潮周商業有限公司黨支部、鳳凰縣旅游行業商會黨支部、愛心志愿者協會等兩新黨組織,自發組織黨員開展“助學”“助殘”“助老”等公益活動60余次,累計投入資金42萬余元。
山江鎮6支志愿隊揮鍬植綠,在鳳凰大地筑牢生態屏障。古塘村志愿服務隊在入村主干道兩側栽植桂花等苗木150余株,以生態振興扮靚鄉村振興“風景線”。落潮井鎮組織志愿者160余人開展“義務植樹扮靚旅游路域”主題活動,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態活力。
村企共建助力鄉村振興。為積極發揮兩新黨組織的示范帶動作用,縣委社會工作部還通過助推兩新黨組織與村(社區)間互融互促,解決農村實際就業難題,實實在在為老百姓提高經濟收入。
如,天下鳳凰茶業有限公司黨支部為當地村民解決就業崗位139個,提高村民收入167萬余元,帶動8個鄉鎮13個村發展茶葉產業,實現產業產值215萬余元;
又如,鳳凰縣小草手工藝品有限公司黨支部為當地老百姓解決加工從業崗位450余個。通過與龍肱村及吉信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進行業務合作,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60萬余元,積極助力鄉村振興工作。
多元主體共筑志愿服務新格局
臺前的志愿服務,發熱的似乎只有志愿者。實則幕后,還有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不同的主體的身影。
鳳凰縣探索出“黨委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促進志愿服務活動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的產生。
政府發揮引導作用。鳳凰縣委社會工作部將非公企業黨組織納入基層治理體系,在“兩企三新”志愿服務活動中,專業隊伍精準對接需求,推動志愿服務系統化。
部門聯動注重實效。鳳凰縣行政審批局設立“學雷鋒示范崗”,提供全程幫辦代辦服務。縣司法局聯合縣人武部開展"憲法進軍營"活動,為入伍新兵送上役前法治教育課。
社會組織發揮優勢作用。虹橋社區9支志愿服務隊覆蓋治安巡邏、糾紛調解等領域,實現“小事不出網格”。“連心橋”五老鄉賢糾紛調解項目組織普法講座30余場,調解矛盾糾紛37次。社區推行“白+黑”“8+16”服務模式,居民參與志愿服務比例達78%以上。
企業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縣職業中專學校、齊良橋學區、吉信學區組織師生志愿者到敬老院開展“情暖夕陽”活動,為老人提供理發、修剪指甲等服務,并捐贈生活物資。
為群眾進行義診。
多元主體共同建設、共同受益的模式,不僅提高了鳳凰縣公益項目的實施效果,更有效地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社會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不斷高漲。
“緊扣‘智慧化、專業化、場景化’發展目標,深度探索‘志愿服務+’多元融合路徑,志愿服務工作與文旅融合發展還將成為新的工作趨勢。”鳳凰縣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還將以志愿服務'軟實力'賦能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來源:紅網時刻新聞
作者:記者 李兵 通訊員 傅海清
編輯:孫雨桐
本文為中國·十八洞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bdshengshi.com/content/646948/66/14894890.html